三合边境派出所作为辖区治安维稳的“排头兵”,多年来,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打响新时代“枫桥经验”边境特色治理品牌,高度重视解决邻里纠纷问题,探索出了“三个一”化解农村邻里纠纷工作法,让群众的“烦心事”变为了“顺心事”,营造了“民族团结一家亲”的浓厚氛围,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以基层“小平安”促进社会“大平安”,携手谱写边疆基层社会治理新乐章。 一找准问题根源建立“一”项制度常态运行 按照形成“矛盾纠纷大排查、大调解格局”的要求,不断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努力为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提供坚强保障。一是实行“一天一排查”制度。责任区民警、辅警和护边员按照分管的网格每天分别对各自职责范围内的矛盾纠纷进行排查和收集,努力做到早发现、早上报、早处理,切实把矛盾和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二是实行“一案一办结”制度。对排查出来的矛盾和问题及时进行归纳分类,逐件按诱因、涉及人数、重点人员、事态发展预测等登记建档,并逐一进行调解,调解后及时将调解情况上报镇综治办。对比较复杂或有可能影响社会大局稳定的矛盾纠纷案,责任区民警充分发挥任村“两委”作用,及时召开村“两委”专门会议,研究提出化解措施,明确包案责任人,及时组织调解,调解达成协议的,明确村级调解组的调解意见,并以书面形式送达。三是实行“一月一例会”制度。成立村“两委”及各队长为成员的村调解委,每月召开工作例会,分析全村维稳形势,研究解决矛盾纠纷难题,并按月对工作成效显著的小组和个人进行通报表扬,对措施不力、工作被动的小组、个人进行通报批评。 二构建多元格局培养一支过硬调解队伍 立足于少数民族地区工作实际,有针对性地培养一批优秀调解员,通过发挥其作用,使各类矛盾纠纷化解在基础,消除在萌芽状态。一是管好用好村级人民调解委员会。协调镇综治中心,对村级人民调解委员会进行调整充实,明确其主要职责和任务。实行村级人民调解委员会月例会制度,派出所定期组织调解员学习农村实用法律和调解工作方法。二是有效整合基层调解人员。实行矛盾纠纷分级调解制,对家族或家庭中产生的矛盾纠纷,由家族长者先组织调解,调解不成的再上报村民小组。对村民小组内产生的矛盾纠纷,由村民小组长、党员、村民代表先组织调解,调解不成的再上报村级人民调解委员会。通过分级调解,有效整合调解人员,壮大了基层调解员队伍。三是对调解员进行专门培训。依托 “警地融合”发挥民警任村委副职优势,围绕调解业务、调解方法、农村实用法律等为主要内容对村级调解员进行集中培训,使基层调解员全方位、多角度地得到培训。 三拓宽工作模式推广一套有效化解方法 邻里纠纷具有触点多、燃点低、对抗强、化解难等特点,如不及时解决,就会把小事发酵成大事。三合边境派出所坚持“一地一策”“一事一策”,及时做好矛盾纠纷预防和排查化解工作。一是 “融”通邻里。组建以民警、护边员为骨干的普法队伍30人,依托 “警地融合”“平安边境”模范系列创建活动,指导各村开设“平安超市”,开展“法治宣传户”“守法模范户”评比活动,引导群众做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借助各村门球比赛等文体活动,搭建邻里沟通的桥梁,撮合产生矛盾的邻里群众同台共舞,融为一体、化开心结。推动镇党委政府开展“最美邻里”“平安家庭”等评选,积极选树“好邻居”“好家庭”,发挥典型辐射示范作用,引领居民群众睦邻友好、互帮互助。二是“调”化心结。建立“民警+人民调解+法律明白人+N”调解队伍3支,为群众提供多元化、便利化、高效化的纠纷解决渠道。巧借邻里乡亲之口动员大家都来“评评理”,让“蛮不讲理”的一方自觉不佳、自感压力、主动让步,促使双方及时解开心结、消除隔阂。三是“议”止纷争。推动村委会扎实开展 “百姓说事议事”等活动,在三合村建立以责任区民警命名的“小崔说事长廊”,引导群众主动将矛盾纠纷摆到桌面上来评议,边说边议、边议边调解,将可能引发“民转刑”案件的邻里矛盾隐患问题发现在早、介入在前、处置在先。“小崔说事长廊”的组建,成为了拉近邻里关系、干群关系的重要纽带,真正做到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化解在基层“的工作格局。